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因此,我一直都主张大家读史,在历史这面镜子里找到自己,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方法。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卷帙浩繁,对我们来说,读来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资治通鉴》一部,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为一代大儒,在《通鉴》中始终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始终秉承“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指导思想。《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故事,就如一面面镜子,能让我们躬身自省;《资治通鉴》里面有许多论断,或似当头棒喝,会让我们深有所悟。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简单明确地告诉人们:仁厚、忠诚、忠信、忠义等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今天依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养份。读《资治通鉴》,拨开历史权谋的诡谲烟云,最终看到的还是质朴的世道人心,《资治通鉴》中的许多实例都在提醒我们,人要以德为本,诚信至上,不要醉心于权利,不要勾心斗角,要实现互利共赢,要懂得道义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作为金科的领导人,我都送大家一本《资治通鉴》,希望大家要用心去阅读,从历史的成败中去感悟人生,去感悟金科文化的精髓。今天我给大家举一正一反两个《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作为范例:一个是贪婪缺德,刚愎不仁,让曾经是霸主的晋国被三家瓜分,无奈退出历史舞台;而另一个是上下齐心,包容仁厚,让羸弱的赵国蒸蒸日上。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五个霸主之一,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成语典故秦晋之好,就是源于地处偏远的秦国与中原大国晋国的政治联姻。春秋后期,由于内讧,国内“山头林立”,晋国王室衰弱,政权基本掌握在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几大家族势力手中。当时的智氏家族智瑶掌控着晋国朝政。《资治通鉴》记载:智瑶才艺俱备,只欠仁德,且贪婪又刚愎自用。当时有人提出,如果将来他掌握了朝政后,倚仗自己才艺,欺凌别人,做不仁之事,成就越大,地位越显,恶果就越重。因为没有仁德,智瑶的长处反而可能成为他欺凌别人的凭借。智瑶掌权后,果然倚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习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特别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者,当又缺乏相应的约束力时,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和能力都比不上仁和德,只有具备仁德的品性,领导者的才能才会更好的发挥,否则,所有才能只能成为满足一己私欲和野心的有利工具而已。
执政后的智瑶,由于多次因言行不善而暴露其不仁之心,逐渐走向自取灭忘的道路。首先,智瑶向韩康子索取土地,韩康子手下的段规认为智瑶好利又刚愎自用,建议韩康子顺从其要求,一方面以求自保,另一方面让智瑶贪婪之心不断膨胀,变乱必生。果不其然,智瑶在得到韩康子的土地后,又无故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之相任章也主张不妨先满足其要求,并认为智瑶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恐惧不已,正是助长智瑶骄横轻敌之气、进而联合诸大夫灭他的大好时机。智瑶不知道自己正引火烧身,又向赵襄子索地。赵襄子不允,智瑶一怒之下联合韩、魏两家攻赵,赵襄子不敌,只得暂避晋阳。晋阳是赵氏一招未雨绸缪的妙棋,多年前赵襄子之父赵简子派遣尹铎担任晋阳这个地方的长官。尹铎是个年轻人,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任命下来了,他却跑到赵简子面前要问个清楚:“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您是希望我为您多收税赋呢?还是为您打造一个可靠和保障的地方呢?赵简子的回答也很爽快:“保障哉!”得到赵简子的回答之后,尹铎心里就有数了。到了晋阳,尹铎便施行仁政,减轻税赋,大快民心。
年轻时,赵襄子父亲就告诉他,如果以后发生危难,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也不要觉得晋阳路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保护自己的根据地。
赵襄子逃到晋阳后,智瑶率领的大军也随之而来,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并引水灌城,尽管晋阳城内“沈灶产蛙”, 炉灶倒塌,蛙类滋生,情况恶劣,但由于尹铎在晋阳实行仁政,建立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民无叛意,齐心抗敌。
在智瑶大军围城的同时,赵襄子暗中派人与韩、魏谈判,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韩、魏两家深知赵氏之亡,对自己并不利,于是三方结盟。赵襄子使人决河堤,水淹智瑶军,韩、魏于军中策应,与赵军夹击智瑶,智瑶大败被杀,韩赵魏三家尽灭智氏之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从事件的应对来看,韩康子能够听从谋臣段规的意见,魏桓子能够听从谋臣任章的建议,智瑶也有谋臣为他出谋献策,可是却听不进任何话语,因为他持才傲物,当宠生骄,最终导致了失败的惨局。做人固然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但用金科文化说,人最终要读懂自己,要自强不息,还要自知不妄,要客观权衡自己的能力,否则盲目妄为,只能自取灭亡。一个普通人的分析和判断出了错误,只可能会给自己、家庭以及周围的亲友邻居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作为领导者,分析和判断出了偏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高明的领导者能够保持谦逊的心态,当宠不骄,善于运用他人的智慧,群策群力而成就伟业,建立丰功。
智氏家族作为四大家族之首,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却因为领导人刚愎自用、缺乏仁德,而最终败亡。赵、韩、魏三家虽然实力较弱,但施行德政且内有贤臣,虚心纳谏,所以不但妥善应对了危机,还抓住机遇,赢得了自身发展。
以上是司马光以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强势的领导人,由于缺德是如何逐步走向毁灭。他更以另一种鲜明的笔调,又为我们展示了弱国如何施行仁政,赢得民心,从而迎来强盛。
“将相和”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自己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我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若果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令自己的车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下属为此感到忿忿不平,蔺相如安慰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门客都说:“比不上。”蔺相如说:“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进犯,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啊!现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除两败俱伤外,还会遭人欺凌,甚至入侵,我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廉颇听说以后,十分惭愧,赤裸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来请罪,说:“我是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使赵国国力蒸蒸日上。
“将相和”在中国乃是家喻户晓,传为佳话的历史故事。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则自取灭亡。
作为金科伟业的家人,通过读史,使我们明白:人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都要忠诚处世,忠信处行,以义待物,以礼待人,特别要忠诚于国家,忠信于他人,当国家民族,或者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国家民族或集体利益为先。
同时 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这都是我们金科人始终要坚持的儒商精神。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让我们金科人当仁不让,当宠不骄,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汇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书写属于我们金科伟业更加精彩的故事与篇章!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