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一路飙涨,ICO也正一步一步刷新着让人瞠目结舌的融资神话。
最近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在“项目书”都没有的情况下就敢筹集2亿美元(相当于13亿人民币),把ICO推向了风口浪尖。昨日晚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更是连夜紧急发布关于ICO的风险提示。
究竟,ICO是个什么鬼?为何近期会引发轩然大波,国内外监管、取缔之声不绝于耳?
ICO是什么?

在币圈,ICO一直被当作"低配版的IPO",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即虚拟货币发行,模仿股票市场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来。
即项目发起方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初始代币的方式去获得融资,不过初始代币不能用法定货币(人民币、美元等)购买,因为这违反了各国关于融资的法律法规,而需要用比特币、以太坊等流动性较好的数字资产购买。
一位业界资深人士介绍,ICO可以看做是一种众筹,投资人对平台发行的代币进行认购,这些代币将作为未来项目完成上线后投资人获得其中权益的凭证。
和众筹类似,ICO 的早期参与人群也十分小众,集中在极客圈以及对项目发起方十分熟悉的人群之间。但随着以太坊、比特币等价格不断上涨,普通散户投资者对ICO的兴趣增大,而市场上利用ICO圈钱的项目越来越多。
批评者直言不讳:不法人员以此为契机,划地圈钱,一个个没有技术,没有前景,全靠营销和拉人头的ICO就像一粒粒老鼠屎,坏了区块链金融发展的一大锅粥。
ICO有多火?
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10多万人参与ICO。
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近期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国内发达的社交媒体,正在让行业进一步膨胀:微信群、公众号、小密圈……都是投资者的聚集地。
ICO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内风行,目前国内融资额最大的ICO项目是今年3月Qtum 量子链发行的量子币,从3月16日开始,目前已经众筹到了1177.1661个比特币。
云币网数据显示,5月23日量子币上市交易当天最高价格就达到了66.66元,比起3月份众筹的价格2元来说,涨幅达33倍。一天涨幅33倍,碾压所有ICO首日涨幅记录。
李笑来是EOS项目的ICO发起人,6月底,他的第一个ICO项目EOS白皮书问世。尽管面临种种质疑,但EOS短短五天内融到了1.85亿美元。

李笑来
2017年7月2日,EOS的整体市值达到了近50亿美元。有人称之为“价值50亿美元的空气”。
EOS币在7月3日到达最高点36.58元后便开始了一路的下跌,截至8月29日,EOS币的成交价已经跌到了8.74元,比上市第二天最高点时下跌了足足有76.1%。

EOS行情(来源:和讯网)
大跌之后,投资者质疑李笑来“圈钱”的声音越来越多,而李笑来并没有停止ICO的脚步。7月10日,他宣布了另一个更具争议的ICO项目:PressOne。
相比EOS,PressOne更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这一次根本没有白皮书,仅在官网有几百字的介绍。项目方给出的理由是“不提供那个,即使提供了也没多少人看得懂,甚至没几个人看的东西。”
官网介绍称,“一个基于EOS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内容分发公链,人们可以在这里创建各种各样基于内容的去中心化应用。”
PressOne官网放出发售通知,发售220亿代币,其中100亿枚PRS通过众筹完成,价值2亿美元。
疯狂的背后,是众多不专业的散户蜂拥而至,他们甚至连比特币和ICO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炒作代币价格已经成为散户投资者的危险游戏。
中丽基金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贺冠华博士在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时他发现,一些ICO项目开始进入小区进行宣传,而参与投资的是社区中的大妈。在路演现场,对于技术和行业应用一概不懂的大妈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卖代币,认购能够打几折。
圈钱已不顾吃相
在业内人士看来,90%的ICO项目是蓄意骗钱,剩下的10%中又有90%是伪需求。
从形式来看,ICO可以分为纯粹骗局和真实融资需求两种。知名ICO项目小蚁币、量子链的投资人在经历了上百倍的收益狂欢后,更多投资人一拥而上。
蝗虫般的欺诈者在闻到这一机遇后也蜂拥而入。有的仅以一份PDF白皮书就募资上千万,甚至有些干脆不给白皮书,直接宣布ICO计划。
打着ICO名义进行诈骗的也不在少数。典型的"坐庄"骗局也正在潜入ICO领域,这种模式常见于邮币卡骗局中的行骗模式,表现为由作为庄家的发行人与发行平台联合行骗,庄家持有自持大量份额,以大量资金运作使得价格暴涨,待ICO完成、散户资金进来之后,庄家出售自己持有的份额赚取差价。
"大部分募资公司只是想利用人们对数字货币生态的新鲜和兴奋感,借助社交媒体来进行推广宣传,并抓住目前市场缺乏可强制执行的监管的时机进行诈骗。一旦融到资金后,那些在白皮书中承诺的计划根本不会落地,尤其在中国公司的ICO项目中更为普遍。"全球金融科技服务公司Autonomous研报透露。
当前多数ICO项目已经具备了非法集资、传销的全部特征。
早在两年前参与过ICO的李洋(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之前做ICO项目要准备大半年,对项目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对于可行性进行第三方分析调研,花很长时间和投资人做路演,费用使用情况明细也都会公开。
而在2017年爆发的ICO热,不管项目白皮书内容如何,融资金额动辄数千万元,而且融资时间几天或几小时。其中甚至有连白皮书都没有的项目,就凭发起人的个人影响力,就开始拉微信群进行打款。这样的做法被区块链技术人士调侃称“空气链”,多位受访人士直言“圈钱已经不顾吃相”。
“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根本不需要代币也能完成,但还是去做ICO,而且代币的发行数量、发行价格随心所欲,没有任何依据。”李洋指出。

监管层持续发声,提示风险
来自国外、国内的监管层持续发声,直指ICO风险与乱象。
美国证监会在8月28日发布对投资ICO的风险预警,道出ICO发起者存在"拉高出货"和"市场操纵"两种欺诈可能。
今年8月10日,新加坡金管局也警示ICO投资风险:投资于ICO数字令牌的资金,由于ICO交易匿名、易被滥用于非法活动,在短时间内容易筹集大量资金;如果执法部门调查相关非法活动,消费者将受到不利影响。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也在8月28日晚间发布提示点明ICO存在的风险:相关线上交易平台,存在非法经营和涉税等风险;相关项目发起人和机构,存在洗钱、非法集资和组织传销、涉税等风险;相关投资人,存在参与非法集资、传销等风险;相关技术、媒体服务/研究机构,存在参与、组织非法集资、传销、虚假宣传等风险。
8月31日晚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连夜发布风险提示称,国内外部分机构采用各类误导性宣传手段,以ICO名义从事融资活动,相关金融活动未取得任何许可,其中涉嫌诈骗、非法证券、非法集资等行为。
据了解,中国证监会正向部分区块链企业就ICO监管征询意见,目前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阶段。
更早前的8月24日,银监会首次针对虚拟货币筹资做出规定。银监会起草的《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指出:未经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虚拟货币等名义筹集资金的行为,应当进行非法集资行政调查。在金融法律师的解读中,ICO已被纳入这一范畴。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