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不受欢迎的广告,要数奥迪二手车的广告了。婚礼现场,婆婆冲进来当众检查媳妇的鼻子、耳朵、牙口,认定没整过容才表示OK。广告语:官方认证才放心。
网友评论:这不就是检查牲口么?一个大企业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引起争议来博眼球,不然怎么成为热议话题?
不管创作团队的初衷是什么,这个广告达到了广泛传播的目的,却丢掉了尊重。其中得失,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用最少的钱,换最大的成果?
看到这个广告,我更想讨论的不是歧视——因为这是明摆着的,而是企业容易陷入的一种迷思:“投入最少的钱,收获最大的成果。”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却是有前提的——最基本的是合法合规,再进一步就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奥迪二手车的这个广告还仅仅是在价值观的层面被大家吐槽,那么上个月影响更深远的另一个广告事件则完全突破了底线——“神医”刘洪滨三年在十个卫视用多种身份做虚假医药广告。
她一会儿是苗医的传人,一会儿是蒙医的传人,一会儿是著名中医养生专家,一会儿又是北大专家,在不同的电视台用不同的身份卖不同的产品,甚至连名字都一会儿是“刘洪滨”,一会儿又成了“刘洪斌”。
刘洪滨并不是个案,随后,高振宗、李炽明、王志金这几位多重身份的“专家”也被相继曝光,被网友戏称为“四大神医”。然而这四位不过是台前的演员,其背后是涵盖了广告公司、制作公司、销售商、厂家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我想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这样的共识:中国健康市场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的老年人既有需求也有钱,通过电视台这种他们信任的媒体,用专家的身份进一步强化这种信任,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腰包,无疑是一条生财之道。
老实说,在身份真实、产品有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种推广方式并不为过。但是,一旦放弃了这个前提,究竟是赚的钱多,还是付出的代价多?
赚钱的最高境界,是心安理得
有时候,代价并不仅仅是始作俑者自己付的。
“四大神医”曝光之后,有不少消费者对这种广告形式产生了不信任,认为都是骗人的。这或许不是因为他们偏执,而是由于难以辨别而只能全盘否定。
于是,企业总是会去找各种新的形式和用户建立新的信任。
这当然也没有错。只是,形式总是容易被模仿,比形式更重要的,永远是心中的正念。即使不谈责任,不说梦想,不聊什么大道理,只说一人一心的得失:钱人人都想赚,但要赚得心安理得。
在我看来,在合法合规、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的前提下,能赚多一点钱体现的是个人的能力和成果。但若是不设底线,做着违背本心的事情,就永远逃不开惶恐不安的心结。每天都陷在这个心结里,赚多少个亿都毫无意义。
人生原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只能享受结果的一霎那,而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又有什么意思呢?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