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距今已经有3800多年的历史,它与古印度吠陀医学、西方传统医学、中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世界民族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几千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们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诸多传统医学的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创造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藏医药学的发展前后经历了萌芽、奠基、发展、争鸣、繁荣、振兴六个时期。
萌芽时期
远古到公元6世纪
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的阶段,这段时期是藏医药学的萌芽时期。
据《五部遗教·大臣篇》记载,聂赤赞布执政时已有治疗中毒症的药物,公元前200年左右,藏医就对药和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有毒就有药,有药就有毒,药与毒并存,互为变化”的理论。
奠基时期
公元6世纪~9世纪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这时候,藏医对麻风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拨眼翳等手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5世纪中叶,藏族医生就能医治先天性白内障,这在世界眼科史上为首创。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总结前人经验的医学典籍也纷纷面世。其中,《月王药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着之一,由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着名的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编着《四部医典》的诞生,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发展时期
公元9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藏医学蓬勃发展,各种医学着作层出不穷,并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藏医药学家。宇妥家族的第13代子孙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精心评注和修订,并结合《四部医典》成书后300多年里藏医药学发展对医典进行了系统的修订、整理和补充,编撰了一套《四部医典》的诠释,使之更加完善。
争鸣时期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因所处区域不同、医疗实践经验传承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藏医药学术流派,这些学派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喀巴学派的影响最大。
强巴学派又称北方学派,精于艾灸、放血等外治方法和风湿等寒性疾病的治疗;苏喀巴学派又称南方学派,精于草药的鉴别、应用和热性疾病的治疗。
这些学派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对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也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繁荣时期
17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此时间段,主要成就体现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第司·桑杰嘉措等学者重视培养医学人才,招收优秀青年喇嘛学习《四部医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藏医学者,促进了藏医的繁荣与发展。
第司·桑杰嘉措主持了《四部医典系列曼唐》的绘制工作,把《四部医典》的全部内容用图像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撰写《四部医典蓝琉璃》《起死回生宝剑方集》等医学着作。此外,着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撰写完成藏医药学名着《晶珠本草》。
振兴时期
公元20世纪中叶以后
公元20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发展高潮,世界各地很多国家也都陆续建立了专门的藏医药研究室、藏医诊所及藏医协会,藏医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
藏医药学以五源、三因、寒热学说为基础理论,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和养生保健学科,其医典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