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打击传销 > 正文

变相传销 假货泛滥 过度营销 微商圈须除三大“毒瘤”
2016-04-26 17:18:57   来源:网络整理

  4月11日,第二届世界微商大会在浙江义乌召开。会上,“规范”成为2016年微商行业变革的核心议程。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低门槛、轻成本、微创业”的商业模式,微商在为大众创业带来便捷的同时,衍生出许多争议。过度营销使“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场”,假货泛滥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为“一锤子买卖”,还有“新型网络传销”假借“微商”之名暗流涌动。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难以回避的痛点如不早日规范,必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

  “微传销”流毒未清

  不久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小林向微信平台投诉,称自己“掉入了传销的陷阱”。去年年底,她看见一款手工制作的阿胶糕在朋友圈疯传。做代理的学姐宣称那些阿胶糕都是“良心制作”,不仅美容养颜,还包治百病。学姐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晒”出数千元的成交额,声称自己创业一年“月入上万”。

  “毕业即创业”的名头使小林动了心。学姐声称只要购买几千元的阿胶糕,就可以成为她的下线,不仅可以低价拿货,还可以自己发展下一级的代理商。出于对学姐的信任,小林大批量进货后,却发现这些阿胶糕不仅包装粗糙,还都是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

  与学姐对质之下,小林才得知朋友圈里那些交易记录都是假的,学姐也是被人骗,想着靠找下家“接盘”来捞回成本。小林说:“由于都是熟人间的私下对接,交易直接从支付宝转账,微信官方也没有办法受理这种投诉。”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国约有1000余万人做微商。全国工商联化妆品分会秘书长许景权介绍:“发展代理商成为一种趋势。下家拿货之后返利,再去发展下家,有些渠道就演变成类似传销的模式。”而当传销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带来的是更具迷惑性的骗局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今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新型传销活动风险预警提示》时指出,“一些传销组织采用所谓‘微商’的名义从事传销活动”,并提示广大群众切实提高守法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要被所谓“快速致富”诱惑。

  然而,在一次次的媒体报道、官方预警之后,“微传销”的面目虽被识破,却难以将其从庞杂混乱的微商生态中完全剔除。在微信“查找公众号”栏中输入“代理”两字进行搜索,仍能发现大量不知名品牌的代理微店。细察之下,以“分销”之名行“传销”之实的占了大多数。

  朋友圈生意混乱

  违规生产、假冒伪劣,层层囤货、牟取暴利,透支人脉、坑骗亲友。种种乱象表明,微商已经偏离了商业发展的正常轨道,造成行业自身信誉的大面积崩塌。

  在微商的诸多乱象中,“暴力刷屏”为众人诟病。先是五花八门的“产品秀”,紧接着是各种订单总额、买家好评、明星加盟的截图,再间或“晒”高收入、吹嘘奢侈生活,最后辅以“打鸡血”式的煽动性文字——无底线造势、套路化宣传,带来了审美疲劳,加剧了受众反感。

  据业内人士披露,朋友圈里微商那些招揽眼球的“把戏”,很多是通过“刷单神器”之类的作弊软件捏造而来,目的是营造微店生意火爆的假象,引诱人购买或加盟,其真实成交率不到万分之一。这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本质上是虚假宣传,已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

  比虚假营销更令人深恶痛绝的,则是微商市场的假货横行。今年春节过后,浙江安吉10名微商因售卖伪劣“减肥胶囊”被判处有期徒刑。中消协的调查报告显示,“微商”已经成为新的投诉热点。面对朋友圈日益成为“假货集散地”的质疑,微信表示,已封停了大约11200个涉嫌售假的微信账号。

  售后保障也成为微商用户的一大难题。微商无实名认证、信用担保,大多是暗箱私售,不仅风险系数大,维权也极为困难。连腾讯方面相关发言人都公开表示“微商就像逛街时遇到的地摊”,很难监管。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

相关热词搜索:毒瘤 假货 商圈

微信看直销

直销视界微信公众账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直销视界微信公众账号,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重要直销新闻,随时随地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粤ICP备15106510号-2
直销视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