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与推进康养产业的发展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康养产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为此,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在频繁布局,以期促进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养老产业究竟正处于怎样的阶段?当前面临哪些问题?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又该如何推进?在日前举行的国研智库·中国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暨《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挑战机遇并存的养老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4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老龄化加速、老龄结构失衡、地区老龄化不平衡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由于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年轻人在城市工作压力、社会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社会难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加之我国区域之间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的问题,造成城市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客观上要求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和养老机构及相关经济主体根据老年人口特征及需求变动趋势,进行健康养老产业资源的多维配置和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
虽然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带来不小的挑战,但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看来,这也为我国的新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陆百甫指出,我们要通过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进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并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需求。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恰逢其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在对我国康养产业进行分析时说。他进一步表示,发展康养产业首先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国家战略规划和政治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外还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汪义达认为,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养老、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诸多服务业态,代表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而且与制造业也密切相连,如果有效利用,将推动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除了区域之间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外,城乡间的差距也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人口外出等使得农村地区快速进入老龄化。而相较于城市,解决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难度更大。
“城市的老龄化主要是社会问题,而农村的老龄化还存在其他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二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宋洪远说,农村的康养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伴而生,且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而从需求、供给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来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也依然强劲。
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对于未来康养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表示,要鼓励全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业、养老制造业等业态的发展。同时还要利用新的业态发展物联网、智能网,包括连续性可监测的健康管理和国家养老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在民政部政研中心副主任刘更光看来,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还需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系统的构建,刘更光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四点:第一,要改革创新,促进老龄人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共同发展,要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绝对性作用,通过政策的引导、激发服务主体的活力和内在的动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第二,要坚持统筹发展,整合养老服务的多种资源。统筹各部门的养老政策形成合力;统筹城乡养老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等。
第三,要完善政策支撑,激发社会合力,将养老功能向社会资本开放,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要立足现实需求,回应现实关切,全面、高质量地满足老龄人需求。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照顾制度、保险制度,解决长期高额的护理费用,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农村养老服务,满足老龄人就近养老的需求;发展智慧养老,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动性;促进医养深度融合;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还建议,未来仍应加强对于康养产业的动态分析,他进一步指出,一是要做好需求动态的结构性分析,二是要根据需求发展趋势的变化,做好供给侧方面的分析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