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这个文件不仅把几年前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关于“应对疾病关口前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更是让保健食品为代表的特殊食品行业看到了新的利好。
长期以来,专业的临床医生在医疗行为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疾病和健康严格地区分开来,把医疗行为和健康管理严格地区分开来。由此造成了这样对立的现象:一方面很多非营养专业的医生不懂得食品特别是保健食品的健康价值,并且执着地认为,应对疾病,只有医疗手段,认为有了药品就不需要保健食品;另一方面,由于医生特别是临床医生在公众健康中,具有最高地位的话语权,于是在很多保健食品的营销场所,不仅一些医生的对于健康食品外行和片面观点被广为引用,而且医生的身份也被滥用和盗用。甚至很多的销售人员、讲师都被成为大夫。
同时,个别医生也在利益驱动下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代言人。这样把医生和保健食品的关系或者间离或者异化的现象,对于医生来说,割裂了大健康的整体思维;对于消费者来说,缺少了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和提高病后康复效果的手段;对于行业来说,阻滞了保健食品扬优抑劣走进公众健康生活的步伐。
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先人已经明确了食品的健康价值。临床医生在“术业有所专攻”的基础上,接受预防、康养的理念,拥有健康教育的技能,必将会促进打破保健市场的困局,打通消费的瓶颈,同时,会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最终推进健康中国的进程。在食品的序列当中,保健食品是站在距离疾病最短的位置上,一旦《意见》在医疗领域贯彻,在健康领域当中,就会出现一批高端的保健食品的消费指导者,在保健食品市场上,就会减少一批具有蛊惑力的消费误导者。起码,当有人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的时候,当有人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的时候,都会有专业权威的声音正本清源。
面对利好,作为保健食品企业应有的不该是沾沾自喜,而是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规范自身的营销行为。一是在行动上,剔除那些以医生名义忽悠消费者的营销人员;二是在产品上,不断提升品质的功效性和可靠性;三是在认知上,不要把医生当成产品的代言人;特别应该警惕的是,为了防止行业跑偏,一定要坚决杜绝两个错误的观念,一是认为医生说了保健食品好,医生就是保健食品治病的中介,二是认为医生懂了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就可以等同药品。只有把医生当成健康教育的中坚,当成推进保健食品行业规范成长的力量,为医疗领域注入新思维的《意见》才能够催生保健食品行业出彩。
大健康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从健康管理到治病救人,从科普教育到市场营销,既有不可跨越的界限又有能够贯通的内容。冲刺小康的路上,监管者的智慧在提升,行业的努力在提升,消费者的需求在提升,健康中国正在从理念变成一个个造福百姓的行动,认清大势,把利好用足用对,保健食品的明天就会更好。而一旦保健食品的路走对走顺了,就会带动特殊食品乃至整个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跨入一片清朗的新天地。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