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是第9个全国“敬老月”,今年的主题是“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人。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至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约1.18亿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进军养老产业,具有资金优势的保险企业等各路资本力量也陆续参与其中。
“总体而言,我国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不少民营企业已陆续进入养老行业,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盈利的并不多,企业方面需要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政府方面还需在土地、政策、税收、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养老产业资深专家江书平向中国建设报表示。
多产业融合发展成趋势
进入老龄化社会,市场层面对健康养老、旅居养老等需求呈井喷态势。据专家估算,我国整个大健康及养老产业市场的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但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产品及服务却严重供给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路社会力量前赴后继涌入。据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6万个,各类养老床位达到700多万张,从业人数超过70万人。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还在不断高涨,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占比已超过46%,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加快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布局。
前景广阔的健康养老市场虽然吸引了多家保险、医疗、服务业等领域的巨头企业,但尚不成熟的大环境决定了任何一方都很难单兵作战。比如保险公司能持续提供资金来源,但在养老基础设施配建和物业管理等方面却经验不足。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频频“联手”或多产业融合发展以求分得一杯羹成为趋势。
以“大健康”产业和“泛文旅”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荣盛康旅可以为例。为顺应时下养老、文旅产业和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精神需求方面的发展大势,该公司以全新康养、旅居理念,重点优选“山、海、湖、林”等稀缺资源型区域,已在国内外布局了“大北京、大黄山、大华中、大海南、大上海、大西南”6大康旅区域以及欧美、东南亚市场,正通过打造涵盖“旅游度假、养老养生、康复医疗、生物健康、家庭亲子”等康旅全产业链,缔造全新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老龄人口、旅居人群,相信每个人都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很多人都存在同样一个问题,往往在遇到了好山好水好景的好项目后,一冲动就刷卡,一回家就‘后悔’。为此,我们通过赋予客户权益的流动功能,积极整合各方面产业资源,不断满足人们在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多方面需求,同时通过采用全面化、互联化的服务模式,以‘带着家去旅行’为基点,打造‘候鸟式’生活场景并探索可持续商业运营新模式。”荣盛康旅副总裁刘宏表示。
“医养结合”成行业痛点
“目前绝大多数的机构养老产品不动产属性过重,许多此类产品的消费者看重的并非养老服务而是产权、会员以及保险的投资价值。”德勤在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此类产品往往只将“养老”作为一个卖点而非产品的核心价值,许多产品的养老服务质量无法维持,医疗服务和护理水平也很难完全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要求,便利性上仍显不足。
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行业痛点。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2020年时特殊和高龄老人将占老年人总数的30%。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814家,仅占养老机构总数量的约4%。
事实上,我国一直在支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层面共出台至少18份文件。2016年7月,《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医养结合是“十三五”期间重要任务;2017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明确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随后不久,原国家卫计委就发布通知,取消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另外,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健委代管。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正经历从顶层设计阶段向模式探索阶段的转换。在北京大学老龄产业领域专家郑志刚看来,“‘医’不积极、‘养’很火热”已成为业内普遍现象。综合能力强的大医院无暇顾及老年医疗需求,而养老机构只能内设医务室或医疗机构,但往往巨大的成本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德勤认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进展相对缓慢,受到多重因素共同的影响:一是多头监管问题,“医”和“养”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业,遵循两套不同的监管体系;二是医保支付水平有限,绝大部分养老机构自设的医疗配套申请划入医保比较困难;三是我国养护人才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看护人员、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四是医养结合服务的盈利难度较大,国家推行的医养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
老龄化国情教育有待加强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分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表示,西方国家都是在经济发达以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未发达时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点。这一背景下,多数人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不够深入。
2018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明确总体目标: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明显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的自爱意识大幅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积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
“我国目前很重视养老,注意老龄化社会的国情教育,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向中国建设报表示,由于年轻人缺乏经验,养老服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建筑领域需要提高住宅、建筑、景观等的适老化。如,楼梯的坡度、厕所扶手位置、服务台护理站的空间设计等。
“整个社会对老人的认知还需要提高一个档次,对待一些标准也不要过于教条,应该考虑老人的实际情况。由于年轻人在适老化方面缺乏经验,这就要求他们多学习、多观察,真正用心去了解老人,以免好心办了错事。”周燕珉说。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