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500亿元。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利好条件,同时市场也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在继承下发展创新,向国际化发展,是中医药行业必须面对的新形势。
治病、养生、思想,中医无处不在
“中医首先是一门医学,是以治病为核心,并不能因为其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就忽略中医的医疗属性。”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怀琼首先向《经济》记者强调这一观点。以上海为例,2017年全市中医门急诊量2500多万人次。8家三级甲等中医类医院当年的医疗业务收入就超过102亿元,最高收入为22.26亿元。而以上数据中尚未包括综合性医院(西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医疗服务业务数据。因此,医疗服务依然是中医在大健康产业中最具先发优势的“大蛋糕”。
除了医疗服务,中医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功能早已为大众所熟知,并广泛而长久不衰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普通百姓的自制药酒、凉茶,还是药食两用,无论是名贵的中药养生、女性追求的养颜美容,还是参茸膳食、足浴按摩、针灸整脊、传统体育保健等,各种中医养生保健消费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健康服务的消费市场。
那么,在中医药养生这部分“小蛋糕”中,有哪些细分领域在中医保健方面更有机可寻呢?
结合大众健康需求、社会效益及市场发展的需求,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膏方分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学术带头人苏惠萍教授向《经济》记者分析:一是具有方便、有效,适合基层医疗机构防病保健及居家养生康复的中医药产品及适应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领域。二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慢病防治、老年康养的相关机构及产业。三是具有中医“治未病”内容的互联网+健康管理的相关领域。四是中医药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需求,比如中医药文化出版、印刷、教育产业,中医药文创产品开发产业,健康旅游产业等。五是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高质量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领域。
“大健康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方面的健康。”云南省中医医院院长温伟波向《经济》记者特别强调,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手段,比如辨证论治、养生观、非药物治疗手段、药食同源、中医运动养生等,都可以在大健康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医产业亮点多
为了适应中医药在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中医院、中医诊所、中药保健行业都在积极探索、谋求突破,而房地产、互联网公司也在悄然布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也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拓展了新的渠道与市场。
举例来说,桂林市崇华中医街以中医药文化、养生、休闲、旅游为主题,其中由桂林市中医医院负责的中医养生馆,聘用中医院毕业的专业人才,开展足疗、刮痧、按摩等中医保健服务,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这是中医院转变观念,主动放下身段,将中医院特色医疗延伸进入市场化消费性服务的一种创新,对比市场上培训几天就上岗的足疗店、按摩馆,专业的技术、优质规范的服务,无疑让中医养生馆具有更好的信誉度,客人们络绎不绝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中医街将中医产业汇集一处,形成聚集效应的模式也值得借鉴学习。”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向《经济》记者分析道。
除了中医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数量众多的正规中医诊所,秉持中医悬壶济世的宗旨,也获得了口碑和收益的双丰收,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一代中医爱好者,则进一步突破,将AI、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融入中医大健康产业之中。
小鹿医馆的创始人兼CEO张阔向《经济》记者介绍,患者通过图文、语音、拍舌照、面照的方式与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并形成开方、抓药、代煎、配送的整体闭合式服务。公司已经获得上海复星集团数亿元的B轮+投资,并已启动监测脉象的可穿戴设备如脉诊手环,进行远程医疗服务。
此外,市场上还有能够通过定制的专业试题来判断病人体质类型的“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帮助基层中医提供诊疗的“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等产品。网络、AI、大数据技术已经为中医的信息化、数字化形成新的经济业态。
自身问题束缚发展
在中医融入大健康产业的过程中,中医药行业本身存在的痼疾愈加显现,也影响着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张怀琼向记者做出如下解释。
一是与中医密切相关的中药,因为中草药在种植、饮片加工、流通、使用和监管整个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以至于中药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中医发展重要因素。又由于中药质量的鉴定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并不能像化药那样以单一成分、含量作为指标,再加上现在药品招标采购都是以价格取胜,更增加了一些不法商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几率,所以现在许多所谓良心药都要凭药商自律。
二是中成药的使用,按照现在医保政策,特别是根据病种付费、医疗费用控制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许多医疗机构将绝大部分的中成药列为辅助用药而不在临床常规使用范围,导致中成药的应用出现了很大问题。
三是中医医疗收费过于低廉,中医药许多医疗服务主要是靠人工技术,特别是中医一些费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和外治法,收入极其低廉,以至于一直被诟病,做一次推拿、一次针灸还不如足浴店的一次洗脚,严重影响中医特色优势疗法的开展,也造成许多中医院不愿使用中医药方法,转而纷纷采用西医疗法。对于这一点,“厚菩堂”负责人邵万福补充说:“由于世人的误解,大专本科毕业的年轻中医,好多患者不找他们看病,他们找不到工作就用西医,最后慢慢中医就丢失掉了。而中医院按西医的分科方案让中医无所适从,因为中医是看全科的,渐渐地,中医被西化了。我当年本科研究生的同学中,只有10%的人能坚持使用中医。”
四是中医养生要亟待规范,中医养生无疑是中医最大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现在整个行业混乱,各种打着中医旗号的所谓养生层出不穷,再加上养生保健又属于无人监管空白区间,中医养生的不规范最终将严重影响健康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医养生没有标准和准入门槛,人员资质无需鉴定,更加重了中医养生行业的混乱。
五是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医原有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的辨证施治特点也是阻碍中医药搭上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关键。如何进一步对中医药进行标准化或规范化也是重要课题。当然一些老中医认为中医个性化是优势,一标准化就失去中医的特点。那么,两者如何平衡也值得探讨。
在这一点上,苏惠萍特别强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方用量也因人而异,而目前某些养生健康栏目直接向大众推出中药方,消费者在辨别自身体质时缺少科学指导,这种导向是值得注意的。健康科普着重点要放在对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上。”
总之,中医药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小、乱、差、劣。一是各个相关领域没有核心技术;二是相关领域没有规模性的产业;三是有关产业不仅无序发展,甚至假冒伪劣;四是没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中医院要变“帅”
在中医大健康产业中,中医药治疗仍占据着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在大健康消费时代,中医院要切实发挥产业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苏惠萍提出,首先应抓住利于中医院发展的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医特色的办院之路。在特色建设上应紧紧抓住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在未病先防、病后防变、愈后防复上下功夫,改变以药养医及治病为主的陈旧思路,大力开展中医药外治法、非药物疗法等具中医传统特色及大众易于接受的中医诊治项目,进一步拓展防治康养一体化的诊疗模式,真正将“治未病”理论与中医临床结合。
二是紧密围绕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思想及政策导向进行医院建设,比如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
三是中医院也应成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中医特色项目研发应用及推广普及的引领者,做好临床实践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科学研究,并注重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健康产品与健康市场需求相呼应的格局。
四是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加强中医院信息化及行业标准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利于中医院在健康管理项目中发挥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等。
温伟波向记者强调,中医医疗机构应在中医特色诊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多下功夫,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为基础,积极借鉴现代物理疗法;以门诊诊疗、住院诊疗及社区康养为途径,开展涵盖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医综合治疗、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住院管理及社区康养的全链条式中医药健康服务。
市场监管要“严”行业实力要“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规范中医药市场行为已有法可依。
苏惠萍指出,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强监督、违法必究,依法整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比如,近期的疫苗事件就应依法严惩。同时应大力开展为大众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健康科普工作,提高大众的健康素养及辨别真假的能力,还要提升大众的守法意识及维权意识,这可能是解决市场乱象的根本方法。
对此,温伟波强调,要严格准入机制、完善中医药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中医药监管长效机制、提高中医药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服务和市场秩序。
无论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还是走出国门,中医药行业的自身实力都需更“高”。
有着多年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温伟波向记者强调,随着国家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有的医院已经形成了医、教、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所以人才培养也要注意适应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中医医疗机构要注意培养民族临床医学的专科人才、地方药物、药方应用开发的专业人才以及医疗旅游的特色人才。要满足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的需求。不仅要注重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而要让中药,特别是丸散膏丹剂型药和品牌中成药走出国门,最重要的是在提高中医药疗效、中药材质量控制、行业标准化建设、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实力上下功夫。苏惠萍表示,中医药国际化一直是国家层面力促的重任,尽管中医无法进行按照西医标准进行大规模的成分量化,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药对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