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到2020年时,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预计将达到GDP的8%,总规模将是现在的2.5倍,有望达到8万亿元。马云也曾放言,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常规健康行业(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产品以及健康管理等)的兴盛不言而喻,但在其他领域中也出现一股健康化的趋势。这些健康化的品类跟常规意义上的健康行业一样发展迅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消费者最为熟悉的功能性食品、运动营养产品等等。
在新的一年,大健康产业有哪些新的契机?
1、何为大健康
在常规意义上,健康产业意味着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产品以及健康管理等,但随着消费者认知中健康诉求的变化,更日常的一些产品品类也可以归入泛化的健康产业,即“大健康产业”。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对健康隐患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大健康。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因此,除了以医疗器械、药品为主的医疗医药工业之外,还应包括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食品、日用品等为主的相关产业,以及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总的来说,中国大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构成:
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的医疗产业。
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的非跨医疗产业。
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食品饮料产业。
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
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以医药健康产业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而我们本文之后的分享,主要围绕第二产业群,即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食品饮料产业。
2、大健康产业的黄金时期
回顾过去几年的健康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整个健康大环境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的发展态势。如果说2016年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开局之年,那么2017年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大健康产业有哪些新的契机?
(1)人口老龄化加剧,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09亿,占总人口的17.3%,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3亿,老龄化水平也将提高到34.1% ,到时每三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老年群体是大健康产业中的一大消费群体,老龄化不断加重促使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健康更加关注,相应的健康服务也必须不断实施与完善。
(2)生活慢性疾病的防治、养护新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趋于增多,中国的人口亚健康情况日渐凸显,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目前中国符合健康定义的人群仅占总人口的约15%,而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则高达70%左右。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中曾显示,在城市白领人群中,有76%属于亚健康状态,过度疲劳、超重、心脑血管问题、睡眠问题等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
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寿命延长,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慢性病对健康的影响不断升级,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需求端爆发的主要因素。
因此,养生风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包括改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状态在内的消费意愿明显提升,如在北京、上海等人均GDP达十万元以上的城市,人均健康支出均高于其他城市约30%。
(3)政策东风助力产业发展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酝酿多年的“健康中国”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聚焦全面健康服务。
2016年,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五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国内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也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正式落地和实施。
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印发,我国首次提出将“营养”融入到所有的健康政策中;《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提出,强调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
从近5年国家层面的大健康产业政策数量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整个外界环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础。再聚焦行业方面,基础医疗服务依然是国家支持重点,其次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消费品行业。
3、大健康产业被视为蓝海
随着国内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众多企业纷纷押宝或跨界大健康产业。
(1)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收购之路还在继续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当下,营养健康食品行业成为企业家的关注点,许多企业通过收购的方式去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自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亿港币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牌Swisse 83%股权,似乎正是开启了中国企业“买买买”的商业模式。
相比2016年大手笔的并购案例,2017年全球健康产业并购事件并未停止,但中国的企业的并购之路相对低调,早前呼声最高的澳洲乳制品巨头“迈高集团”并未和中国企业结缘。
回顾2017年健康产业并购,会发现整个趋势还是在沿袭“壕买”的路线。先有杜蕾斯母公司利洁时179亿美元收购美赞臣共创世界领先保健公司,后有雀巢23亿美元收购美最大天然膳食补充剂母公司Atrium杀入保健品领域,期间Kerry收购美益生菌公司Ganeden……诸如这样的健康产业收购案例还有很多。
俗话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收购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构建方面。这些收购案例对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潜在的引导性,2018年并购之路还将继续。
(2)外围大佬跨级布局大健康产业
另一方面,大健康行业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及实力,业绩及规模年年创造奇迹,许多外围大佬也纷纷入局。
作为商业巨头阿里巴巴集团,马云也布局大健康产业,投资10亿开办 “阿里健康”。在医院端,入股了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在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了U医U药、寻医问药网等;在智能设备端,大刀阔斧与上市医疗医药公司合作,包括在智能移动医疗设备与鱼跃科技合作;在医疗影像领域入股华润万东,与迪安诊断在体检检测领域战略合作;医药O2O领域以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与卫宁健康共同探索处方流通,与医药商业公司白云山合作。
他表示:“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厂,而是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
与此同时,小米、腾讯、百度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始探索大健康产业。自2012年开始,依托微信等众多产品,腾讯持续、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先后在全国数千家医院推出了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服务。目前,腾讯已经通过自建、合作、投资三种手段连接了患者、医生、医院这三大医疗主体,并布局了慢病管理、智慧医院、在线问诊、智能硬件、医美、运动健身、基因检测、保险、医生社区、护理、大数据、急救、医疗服务、众筹公益等14个医疗服务细分领域,试图介入大健康领域的的各个环节。
2017年8月万达宣布成立大健康集团,拟斥资1440亿元用轻资产模式布局医疗。9月,华润置地与同属华润集团旗下的凤凰医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规模布局医疗、养老和大健康产业。此外,如恒大、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巨头不甘人后,纷纷通过自建或投资并购、跨界合作等形式杀入这片新战场。
4、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脉络
就大健康产业本身的发展而言,跨境电商之战、企业家的工匠精神、消费升级转型、新零售的冲击、线上线下的融合、精准营养的落地、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等等,这些趋势都在影响着健康行业未来的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
(1)老龄化健康受关注
人口老龄化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从饮食营养层面上,老年人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需要注重营养的摄入。在对身体各器官健康程度的关注上,胃肠道/消化系统、骨骼/肌肉、心血管与心脏、关节、骨质疏松和高血压、大脑健康等,也成为老年消费者最关注的几大问题。
Innova Market Insights在201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Key Trends for Asia》中将“Healthy Aging(健康老龄化)”列为亚洲市场的关键趋势,并将Mobility(运动能力)、Heart Health(心脏健康)、Brain Health(大脑健康)作为支撑健康老龄化的三大要素,这也正是老年食品开发应首先考虑的方向。
胶原蛋白、维生素D和K、钙、氨基酸、牛奶碱性蛋白和氨基葡萄糖也经常出现在针对老年群体的以骨骼和关节健康为宣称的产品中。对于脑部健康的功能性原料而言,微量元素(如铁、锌、碘)、DHA、乙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都是能够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常运转,保持思维力和记忆力的营养物质。
而在以促进心血管和心脏健康为诉求的产品,往往使用脂肪替代物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原料(如草本籽粒、海藻和鱼), 达到降低脂肪含量的目的;而抗性淀粉与糊精则能够起到抑制脂肪吸收的作用;植物化学物如可可黄烷醇、橄榄多酚及番茄红素等通过抗氧化来改善血脂水平。为了控制血压与血糖水平,一些减糖和减盐的产品也逐渐受到关注,并且对于产品风味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以便更容易满足老年人的健康与口味需求。
除了上面重点强调的三个主要方向外,老年人群常见的视力退化,肠道消化功能衰退,因牙齿脱落而带来的咀嚼困难等健康问题都可以是发展老年食品所应瞄准的需求点。
(2)运动营养新出路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执行,我国居民运动的意识开始增强,运动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运动营养在我国迎来市场爆发力。2017年实施的首部运动营养食品准入规范性文件《运动营养食品生产审查方案(试行)》,该文件对于企业生产、标签标注和添加剂的使用上都做出了规定,是运动营养食品在国内真正落地的必要条件。
随着国内健身房和健康软件如Keep的普及,运动营养市场已经开始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但是运动营养板块并未跟上全球的步伐,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追赶。
欧睿国际(Euromonitor)市场数据显示,2011-2016全球大健康分类中,运动营养的销售额仅占4%左右,但是预期增长却是最快的,复合增长率预期超21%。虽然传统上健美运动员等核心用户与运动营养联系最为紧密,但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也正在加入这一行列,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品牌和媒体也正在努力地扩大运动营养的概念,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此外,Mintel的报告中也指出,随着女性用户的显著增加,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女性消费群体的产品。人们心目中完美的女性身体形象已经发生改变,从瘦弱转向健美型和力量型,并引领着新的潮流。因此,运动营养品公司也迅速转型,从瘦身型产品转向力量型的体重管理产品。
额外添加的蛋白质常常是运动营养产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成分,而且在相关媒体的支持报道下,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更多的食品、饮料和体重管理行业的品牌生产商们,正在努力利用蛋白质热潮,推出许多含有蛋白质的产品。欧睿国际预测,运动营养产品和高蛋白产品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最终消费者将会无法区分两者的区别。蛋白棒和即饮饮料是增长最快的品类,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它们更为方便。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或许肉干类产品也是运动营养品的潜在增长点之一。Mintel表示,未精加工的肉干适宜充当运动后的营养零食,可以代替部分棒类产品,吸引那些具有健康意识的消费者的兴趣。
(3)功能性食品开始崛起
2017~2021 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预计接近 8%,2021 年营业额将突破 4000 亿 美元。与 30 年前功能性食品起步时相比,新一代消费者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营养常识、健康意识和对产品品质的鉴别能力都大为提高。
功能性食品需要用更为科学和更个性化的方式赢得消费者,尤其是针对现代生活方式中各种慢性疾病侵身的人群。
如,针对中年人群普遍存在的身体机能下降和由于饮食导致的“三高”问题,一些强化和改善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如强调增强免疫力,减少体脂,降低胆固醇等的产品;定位于渴望留住青春、抵抗衰老的女性群体,一些主打美容护肤功效、抗氧化、促进消化与排毒功能的产品;对于整日伏案办公,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多重压力的白领人群,一些缓解视疲劳、保护眼睛,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以及帮助改善睡眠的产品可能会更受欢迎;针对那些经常出差、熬夜工作或应酬较多的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如能够快速补充精力、解酒护肝等。
(4)益生菌还是很火
肠道健康认知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市场的成熟,益生菌就是其中一个。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之间似乎永远都有扯不完的联系,这也助推益生菌成为继Omega-3之后又一健康功能原料的“常青树”。如今,全球健康产业已经将目光集中益生菌原料方面,下游的市场应用也从传统乳制品领域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层面,如日化用品、药品、保健品、休闲食品和针对特殊群体的功能性食品。
欧睿国际市场数据显示,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2020年将达435亿欧元。在这个庞大的利益蛋糕面前,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在介入这一领域,不论是上游原料企业还是下游研发企业。百事收购了气泡益生菌饮料企业KeVita;Kerry收购美国技术创新型益生菌公司Ganeden等。在下游研发方面,家乐氏推出益生菌早餐麦片;王老吉推出首款儿童活性益生菌产品,国内外企业已经走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了。
未来,益生菌产品创新点之一是和天然功能原料的复配,新健康功效的证实是该类产品的下一个发力点,而不是更多的集中在玩概念阶段。此外,益生菌向个性化营养方面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5)精准营养开始了
人类发展数千年至今,仍有两个未知的领域,其中一个就是”人类自己”。随着基因组学发展的成熟,人类开始探索新的健康关注点,那就是精准营养(个性化营养),而基因测序、血液评估和菌群检测研究等形式也为精准营养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之见存在差异性,但也存在共性,精准营养的建立使得人群更加细分化、疾病预防更加针对性、营养方案更加营养化。营养基因组学揭示了饮食营养和基因之间存在复杂性,而个性化干预让饮食更加有针对性和营养化。
未来,精准营养是针对特定的个体在正确的时间给予精准的营养干预,所有的这一切离不开人类健康大数据的支撑、生物医学和基因营养组学的发展、食品营养化和功能化的转型。目前,国外以巴斯夫为首的企业已经走在路上了,国内以汤臣倍健和艾兰得为首的民族企业也已经在路上了。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QQ:50376947删除。